厉行节约,点滴做起-----青岛空管站管制运行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
文章来源:陈信宏 发布时间:2025-04-05 09:28:44 |
文:沈榮欽 禁不禁華為,世界各國政府在想什麼? 英國逆轉禁華為,同時台積電也因為美國禁令確定不為華為生產晶片,三星據傳同樣跟進。 工人黨和民主黨在政綱上也明顯展示了一定的政策知識和專長,並直接、正面和有說服力地挑戰行動黨的主張。這種觀點其實輕視了上一屆大選的獨特性,和新加坡在野政黨的不同角色。 把2020國會大選放在新加坡長期政治發展的脈絡下觀察,或許持續性會勝於變化。前進黨令人矚目,也是因為李光耀次子李顯揚,與兄長李顯龍決裂後,不但公開表示反對行動黨,還加入前進黨,積極幫忙拉票。國外,甚至一些新加坡國內的朋友,或許沒有注意到新加坡在野黨在資源和人力薄弱的情況下,如何在地方上盡量推動選民服務。另外,民選總統制代替了原本儀式性的國會委任總統制。這個現實非常關鍵,因為新加坡獨立以來,就多次修過憲法,其中包括集選區、非選區議員、官委議員、民選總統、保留總統選舉等制度的確立。 另外,選舉結果並沒有對人民行動黨造成必須一夜之間改變的壓力。一方面,這次在野黨的選舉成績,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長期在地耕耘,以及行動黨票源被分散的結果。然而,沒有一則故事讓他準備好親眼見到運搬船上所發生的一切,他補充道。 當時我去到宋卡府,正是因為海星國際服務中心的社工說他們會協助我認識被販運的受害者,並且把我介紹給負責調查這些虐待行為的官員。如果有什麼壞事發生,它很可能會被拍攝下來,然後上傳至YouTube。在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和泰國,有一個由海員組成的地下網絡。部分原因在於,根據二○一四年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在典型的一年當中,這個國家的漁業大概缺少五萬名海員。 」保全人員宋南(Som Nang)如是形容他在離岸幾百浬外的海上親眼見證的景象。「我們每週都會收到新的案件。 那時,他在七個月前被一個叫做海星國際服務中心(Stella Maris International Seafarers Center,又稱海員中心)的天主教慈善機構救了出來,該機構付錢給船長以換得他的自由。「在海上的生命是廉價的。這份工作是殘暴的,而且在這些傲慢、無效率且獲利低的船上,船長要求船員們只能做他們被吩咐的工作,只能在他們被吩咐的時候執行,沒有抱怨、不論工時長短、不論伙食多寡,也不論酬勞微薄。在法外之海,受害者為數眾多──包括海浪之上與之下──但是這些把食物帶到我們餐盤上的人所受到的暴行,對我來說尤其衝擊。 他和其他六名移工被趕上一座舷橋,上了一艘破爛的木船。一頁翻過一頁,在照片與潦草的筆記裡,這些文件描述了生病的人被拋下海、挑釁的人被斬首,以及違抗命令的人被關在甲板下又黑又臭的漁獲儲藏室裡達數天之久。熬過這些痛苦的考驗通常需要憑藉一點運氣,遇到無私的陌生人去聯繫海星國際服務中心或其他投入祕密救援海上奴隸的團體。簡言之,這些船長仰賴海上奴隸。 」中心主任蘇查.鐘塔陸卡納(Suchat Junthalukhana)說道。海星國際服務中心在超過三十個國家、兩百多個港口設有辦公室,為海員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務。 船長日後解釋道,這名男子曾經試圖逃離那艘船,所以船長用金屬鐐銬銬住他,並且在每一次有其他船隻靠近時就把他上鎖。隆當時三十歲,他將這個提議視作一個鹹魚翻身的機會 今天我們談論俄羅斯與美國的亞太合作,彷彿空中樓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要求日軍撤出西伯利亞,以免日本乘機坐大,間接協助蘇聯收復遠東領土。俄羅斯不是上述政策的持分者。事實上,中國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在南海修建人工島、在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周邊地區局勢日益緊張。美國未視俄羅斯為亞太戰略部署的合作夥伴,其亞太軍事部署倚賴多重雙邊合作,由菲律賓、日本、澳洲、韓國、泰國組成「扇形」戰略架構以圍堵中國。俄羅斯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衝突相對較少,畢竟亞太不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兩國理應較易調和利益。 若然俄羅斯決心在東亞提升地位,爭取獨當一面,應否考慮多向美國靠攏,挪動更多遊走空間? 作為亞太霸主,華盛頓擔憂中國崛起將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觸發全面戰爭。俄美存在結構性矛盾,華府拒絕視前蘇聯地區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堅持北約東擴,積極推廣自由民主,釀成多場「顏色革命」。 文︰王家豪(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羅金義(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烏克蘭危機之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跟美國關係全面破裂。莫斯科嘗試與其他東亞小國加強聯繫,正是要減輕對中國的依賴,但它們的實力始終有限。 弔詭地說,俄羅斯要在東亞發展而缺少美國的協助,是否也注定難有作為? 美國不需要俄羅斯幫忙,其實莫斯科又是否熱衷於協助美國呢?俄羅斯始終視美國為頭號勁敵,不願犧牲跟中國的友好關係以助美國維持霸主地位。二戰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認定納粹德國比蘇聯構成更大威脅,於是向史太林(Joseph Stalin)政府提供援助,共同抗戰。 克宮恐怕成為同盟的小伙伴(junior partner),豈會對中國崛起毫無忌憚?俄中貿易失衡,克宮深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惡果,只是對中國的經濟滲透苦無對策。即使是俄羅斯的管治菁英也對跟美國合作心存顧慮,雙方缺乏整體互信。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警告,如向汽車出口商提供補貼、竊取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等等,將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和核心價值。「亞太再平衡」戰略蘊含四大目標,包括跟中國保持交往、與日本聯手抗衡、解決朝鮮核問題和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 翌年美國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矛頭直指中國。歸根結底,對東亞發展俄羅斯多年來開的都是「空頭支票」,在區內事務始終站不住腳,自然不被美國重視。 俄美短暫合作以防範共同威脅,歷史上有例可援。對於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俄羅斯的反應也未見熱烈,皆因克里姆林宮相信這政策主要旨在圍堵中國。 交易達致雙贏之局——俄羅斯獲得戰略緩衝區,同時有助美國進軍亞太地區。然而,俄羅斯與中國實力此消彼長,關係愈見不對等。 冷戰後兩國多次尋求重建關係,但一直苦無成果。究竟俄美的亞太合作有甚麼誘因?為何迄今還未成真?美國因素如何影響俄羅斯的東亞政策? 中國崛起:美俄合作契機? 2010年代初,美俄學者都嘗試探討雙方合作的戰略動機,特別為了應對中國崛起。1860年代俄羅斯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以免大英帝國勢力擴張乘機佔領這片土地。再者,美國宣布「重返亞太」前後,俄羅斯跟美國捲入多宗外交紛爭,如利比亞危機、普京(Vladimir Putin)重當總統、斯諾登(Edward Snowden)事件等等。 早在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擔任國務卿的年代,已經不諱言對華關係是美國外交的重大挑戰,太平洋國家對中國意圖存有猜測和疑慮。長遠而言,莫斯科憂慮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被迫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目前俄國與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雙邊貿易額分別是16.6%、3.7%和3%。在2000年代,中國經濟維持雙位數增長,對石油需求殷切,刺激國際油價攀升,帶動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經濟復蘇。 當時的國際脈絡是:金融海嘯後俄羅斯積極進軍亞洲市場,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於2010年提出太平洋戰略。即使在朝鮮核危機上,俄國早已退居次席。 |
相关资料 |